原身奶奶一听,心里念头止不住地往外冒,最后一咬牙乘着儿子喝醉拿了他的银钱,走到村里的李媒婆家,提出一两的谢银,让李媒婆帮着儿子尽快寻摸
亲事。
李媒婆一听大喜,无巧不成书,刚好李媒婆娘家王家村里有一户人家因为家里人多,快揭不开锅,便决定把他家的双儿嫁掉换取聘银。
说起来那孩子还算李媒婆的表侄双儿,长得五官标致,人也勤快。
原身奶奶一听是个双儿不太满意,但是想到儿子年纪大了亲事一直没着落便同意了。
对方看原主奶奶开出十两的聘银,见钱眼开,就同意把那双儿嫁给原主父亲,本来原主父亲还反对娶一个双儿,但是奶奶难得强势一次,也就顺从了。
一年后生下了原主这个儿子,取名为千寒,因为原主母父长得清隽,父亲长得其实也不难看,毕竟原主爷爷长得好,不然也不会被奶奶瞧上并下嫁于他,所以原主长得其实五官俊美如玉,剑眉星目的。
可能是因为儿子已经娶妻并有后,原主奶奶了了一桩心事,过了没两个月就随丈夫而去了。
原主奶奶的去世加上儿子的出生,让原主父亲改邪归正,从此整个人变得踏实起来,渐渐地一家人日子也就起来了。
原主双亲还把儿子送到镇上学堂读书识字,也不曾想到原主在镇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无心进学,还瞒着家里要钱,经常跟着一帮不着调的学子去酒馆里喝酒听曲儿,嬉戏打闹。
可是天不遂人愿,在原主十三岁那年,朝廷开始征兵,每家每户满十三岁的男子也算在内,必须每家出一人,因为西北边境的蛮族犯边,战事紧张,死伤无数,朝廷急需新兵补充,所以特下达诏令不准用银子替代人头数。
因原主也刚满十三岁,内心害怕父母让他去战场,就在家里一哭二闹三上吊,终于得到父亲承诺不用他去,也不曾想过他是家中独子,父母疼爱还来不及,哪里会让他上战场。
就这样原主父亲和村里人一起出发去了边关,一年后,仅剩的两个同村人回来了,带来了战场上的消息,原来蛮族最后被镇国大将军麾下楚家军拦在金潼关,寸进不得,最后蛮族粮草支应不上,递上求和书,至此退兵了。
但是原主父亲却永远留在了战场上,初闻噩耗,原主母父一病不起,毕竟原主父亲这些年对他还算呵护有加,夫妻两人一路扶持感情也算深厚,果然,没过多久,他也去陪丈夫了,最后留下原主一个人,操持完父母的葬礼,家中银两所剩无几。
至于学堂,原主也早在父亲上了战场后,家里没了多少进项,就没再去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