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页

“肯定不是。”马丁直接就否定了,因为他读过“神之城”,他知道这本小说有多么真实多么残酷,展现了一个他从来都没有了解过的世界。但,从刚才兰斯为曼努尔等人辩护的言论来看,马丁又有些不确定了,他看向了兰斯,“是吗?”

兰斯摇了摇头,“不是。”这让马丁松了一口气,而哈维尔则皱起了眉头,“我只是想要呈现出一个真实的上帝之城。我希望能够将这里的真实面貌呈现给大家看,不同的人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也许社会学家会看到这里的隐患,也许教育学家会思考缺乏教育的意义,也许经济学家会看到整顿这里的契机,也许商人会看到旁人所不了解的商机……我愿意把思考的权力交给观众。就好像中国或者美国,亦或者是巴西一样,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将他们的真实面貌展现在其他人面前,然后由观众自己来判断,那里的真相是什么。”

马丁和哈维尔再次沉默了,这一次不是因为词穷而沉默,而是因为了解而沉默。

“人们对这片贫民窟有太多未知,也有太多偏见,那些从贫民窟走出来的人,必须花费两倍、三倍、甚至十倍的努力,才可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同样的情况不仅仅是在这里,在美国许多城市也是如此,底特律至今还是无法摆脱糟糕的形象。”兰斯的话让哈维尔微微点了点下巴,“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改变这些偏见,我也不确定贫民窟的现状是否能够改变,但至少,我可以提供一个窗口,让大家去窥见另外一个世界。”

说到这里,兰斯就停止了。刚才这短短的十分钟时间,兰斯耗尽了所有心力,一点一点把哈维尔和马丁引导到他准备好的轨道上来,现在这样的程度刚刚好,剩余的空间留给他们自己思考。

其实兰斯是可以继续游说的——“挖掘真相”其实一直都是记者的本职工作,他们才是最不应该带着偏见去进行报道的人群;但社会就是如此残酷,任何一个人本身就带着自己的性别、阶层、教育等环节所导致的与生俱来的偏见,即使是无冕之王也不例外。

但如果兰斯如此做了,就显得画蛇添足,反而会弄巧成拙——他不能让两个记者认为,这些思想是他灌输、引导出来的,应该是由他们自己思考出来的。

哈维尔脑海里的思绪在翻涌,隐隐约约可以察觉到一点不对劲,但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抬起头,看向了眼前的兰斯。兰斯抬起了眉眼,露出了疑惑的神情看了过来,那双深邃的眸子带着一种孩童般的稚嫩和真挚,犹如茂密森林里的碎金阳光一般,令人心醉。

哈维尔不由朝兰斯露出了一个笑容,内心的讶异悄然烟消云散,“所以,这部电影到底叫什么名字?”

“‘上帝之城’。”兰斯垂下了眼帘,收回视线,事情已经成功百分之九十了。

站在一旁的马丁终于意识到,他们的报道内容没有错,但是报道方向却错了。也许,他们没有办法挖掘出上帝之城的恐怖份子,但他们却可以把这片被人们遗忘的区域,一点一点真实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施特雷洛先生。”马丁郑重其事地开口说到,“我认同你的看法,但我也保留我的意见,我始终认为,偷鸡曼努尔那群人有反社会倾向,谁也不知道他们接下来会做出什么事。”毕竟他们每个人都携带了重型武器,一旦发生意外,后果无法想象。兰斯没有反驳。“所以我想,不知道你能否让我一直驻扎在剧组,跟随你们一起拍摄,不仅仅是近距离观察这附近贫民窟的生活形态,同时也可以观察你们剧组的工作状态,向里约的居民展示出一个真实的世界。”

这倒是兰斯所没有预料到的。他不得不对马丁刮目相看,错过了一个新闻点之后,居然马上就抓住了下一个新闻点,这一份新闻直觉,珍贵至极。

哈维尔也察觉到了这一点,给马丁使了一个眼色,马丁不得不连忙补充说到,“还有哈维尔。”

站在旁边的哈维尔立刻补充说明,“我是‘纽约时报’的外派记者,我可以在‘纽约时报’开辟一个专栏,对电影的拍摄情况、对里约贫民窟的具体情况,进行系列报道。”这可是一份无比沉重的筹码。

“纽约时报”,全美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报,能够和它抗衡的报纸一只手就可以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