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杰·埃伯特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八十分的评价,但比起这一分数来说,四星的满分推荐更可以看出这位权威影评人的态度,“是的,这是一部非常孩子气的电影。但令我吃惊的是,这同时也是一部十分可怕、十分惊悚的作品。在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作品之中,视觉特效的精彩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除此之外,罗杰也对兰斯的第二部作品给出了独特的评价,“兰斯洛特为这部作品赋予了一种多愁善感的气质——虽然不是十分明显,但他却将自己独特的黑色幽默和独到的价值取向注入在了画面细节和台词对话之中,这无疑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尝试。当然,这不是兰斯最好的作品,但却足以让我们保持对他的关注。”
“纽约时报”的影评人约书亚·罗斯考夫也第一时间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洛杉矶时报”引领西岸的舆论风向相对应,“纽约时报”无疑是美国东岸的头把交椅,甚至可以严格来说,“纽约时报”对整个美国的影响力都是无与伦比的。不过,在娱乐方面,“洛杉矶时报”坐拥地主之利,所以在电影、音乐等专业评价之中,能够与“纽约时报”分庭抗礼。
这一次,约书亚又站到了“洛杉矶时报”既然不同的对立面上,“这无疑是一部气势恢宏、震慑灵魂的史诗巨作,电影将现实与未来的相互影响通过逼真而震撼的视觉特效展现了出来。
在电影开篇两分钟之内,就引爆了肾上腺素,将危险的恐惧信息带给了每一位观众,并且始终保持了那种紧绷而急促的惊恐和震撼,持续到了电影结束的最后一刻。我曾以为我看过类似的电影,但,我没有;我曾以为电影后半部分会令人失望,但,我也没有。”
约书亚和罗杰显然英雄所见略同,同样八十分的评价之余,他对兰斯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最重要的部分有两点,一是节奏,时时刻刻吸引着观众注意力的节奏控制;二是高潮,让肾上腺素迸发出来的情节酝酿和推动。在这两点上,兰斯洛特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丝毫不像是仅仅拍摄了第二部作品的新人。”
同样,约书亚也对“后天”给出了四星满分的推荐,立场清晰地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支持。
“华尔街日报”给出了七十五分,他们在评论之中认为,“比起‘上帝之城’来说,‘后天’显然更加具有娱乐性,贯穿始终的惊恐、刺激、险恶和感动,几乎没有让人失望的时刻。以这样一部作品拉开今年暑期档的大幕,无疑将抬高所有人的期待。”
“纽约客”的评价同样是七十五分,“似乎所有灾难电影都是如此:恢弘壮阔的视觉特效,惊险连连的绝处逢生,还有一个被困在灾难之中无处逃生的家庭,最终实现了胜利大逃亡。但没有人可以否认的是,‘后天’在同样格局架构之中演绎出了截然不同的精彩,节奏控制和精彩视效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看得出来,比起“上帝之城”的狂热来说,“纽约客”对于“后天”这样的商业爆米花电影还是不太感冒。他们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局限性,不过七十五分的评价依旧可以算是出色。
“芝加哥论坛报”仅仅给出了七十分的评价,但他们的评论角度十分有趣,“兰斯洛特·施特雷洛显然是一名十分有特点的导演,他可以把纪录片当做音乐录影带来拍,他同样可以把音乐录影带当做灾难片来拍。”
仅仅看到这一句评论,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对“后天”表示了强烈的不屑,但阅读了详细评论之后,就会留意到,七十分的评价其实是褒奖。
“大量长镜头的运用和全景镜头的推进,施特雷洛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副末日恢弘景象;快速利落的剪辑和环环相扣的剧情,施特雷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肾上腺素频频爆发的故事。没有力挽狂澜的孤胆英雄,只有寻求家庭团聚的父亲;没有演绎人类战胜自然的绝地逆转,只有人类自食恶果的苍茫和悲凉。
不得不说,在一个单薄到几乎无聊的音乐录影带剧本之上,施特雷洛为剧本框架注入了丰富而新鲜的血肉,端上了这份暑期大餐。至少,从外表看起来,色彩缤纷、丰富多姿;品尝起来之后,除了甜腻和冰爽之外,几乎没有更多的层次,但至少……这是一碗可口的水果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