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忍不住又问:“子由,你说,若我们不是兄弟,那我们初识,应该是在何时?”
苏辙并不知道苏轼怎么会突然想到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但见苏轼说得认真,他也就仔细想了一想,回答道:
“那大概……会是在嘉祐二年。”
要知道古往今来不少知己友人都是共同科举时认识的,同年亦是同道,此乃佳话。
而苏轼与苏辙的的确确,也是一起赴过琼林苑宴、簪过御赐宫花的同年。
苏轼托着腮,思考了微时,却道:“有可能,但也不一定。”
那年科举,及第的有两百多人,同出身的有一百多人,苏轼现如今也不是个个都晓得。只不过那年放榜以后,他二人的文章皆流传到了大街小巷,从此他们也开始扬名天下,彼此不结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可是凡事都有例外。
万一那年就是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没见过面呢?
苏辙道:“那就是嘉祐六年。”
苏轼这下子笑了,他点点头,还“嗯”了一声:“如果那时我还不认识你,我也一定会主动找你交个朋友。”
苏轼知道他有多为那年的苏辙感到骄傲。
那如果作为陌生人,他想也定会佩服那年的苏辙。
“可惜。”苏轼喝了口酒,又说,“我们没有这样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