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页

对这个提议,苏辙道:“好。”

像是古时每一对刚认识的知交好友一般,他们相处得万分愉快,几乎半刻也舍不得分离,携手在城里畅游,在书中畅游,也在彼此的心里畅游。

后来的梦境却有些模糊了。

有些事有了变化,然而还有些事是无论怎么样都会发生的。

譬如,嘉祐六年,两人还是要考制科。

那年,苏轼与苏辙也还是同住于怀远驿。

作为相识已有四年的朋友,彼此最好的朋友,要一起应举了,怎么能不住一块,互相探讨呢?

而有感于自己与对方思想的默契,不知是谁在谈话中提起,我们不如共同来完成这次制科的策论进卷吧?

另一人欣然同意。

一切发展与现实无异。

所以,御试时,苏辙当然还是要写下那一篇史上最尖锐对策。

议论风波如期而至,不理解的责难如期而至。唯有苏轼在知道苏辙的对策究竟是怎样一篇文字后,没有说什么,只是亲自去买了酒,做了饭菜。

夜里,在怀远驿的那一间房里,他举杯一敬苏辙。

“你那篇对策写得可比我的对策好太多,未入高等,是贤者君子必经历之挫折。可是,总有懂你之人。”

但凡贤者君子,必经历挫折。这道理,苏辙是明白的。

然而,懂你的人,能给你慰藉的人,即使你是贤者君子,你也不定能够遇到。虽然,他们是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