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诗群:朦胧诗和知识分子写作的大本营

江湖与彼岸 灵坡居士 2471 字 3个月前

理念分歧:后期主张强化诗歌的社会介入性,与坚持创作本位的成员(如雪迪)产生分歧,导致诗社于1980年代后期解散;

戴杰的创作与组织活动被视为中国第三代诗人文化实践的代表之一。

黑大春:我在上篇写杨榴红时提到去她家拜访时曾巧遇黑大春,亦是招牌的披肩长发,肤色赭黄而粗糙,大眼铜铃,“波西米亚”风格是也!是当时颇有影响的“圆明园诗社”的创始人和主将。写得一手恣肆汪洋,节奏狂野的“酒诗”,被称为摇滚诗人和“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可惜后来几乎淡出诗坛20年,颇有《麦田守望者》作者“塞林格”之遗风!我很喜欢他的诗《圆明园酒鬼》,真情实感,风格奇特,朗诵效果更佳一一提倡“把诗歌带回到声音里去!不像有些同样追随美国“嚎叫派”的诗人,有点装有点演。

雪迪:我与雪迪相见的背景和场景己经有些模糊,记不得是在马高明家还是在黄贝岭的住处抑或是哪位诗友的斗室,略显阴暗的光线中走入一位高挑,白晰而俊朗的男子,颇有十九世纪西方落拓贵族诗人如雪莱和拜伦等的影像和气韵。正如他的诗的意象华丽、细腻而狡黠,语言风格兼具古典意境与现代实验性,既有“中国味儿”又融入异国文化体验。

后移民美国任教布朗大学。最近一次与他互致问候和交流应该是在几年前祭奠马高明的“诗人之友”微信群里……

刑天: 作品以捕捉城市意象和现代性见长,风格与波德莱尔、艾略特等诗人有相似之处,号称首个提出“打倒北岛”的文学主张,强调诗歌的个性化创作。

曾任某科技有限公司CEO,同时活跃于金融业:

戴杰:是圆明园诗社的创始人之一,1984年7月与黑大春、雪迪等青年诗人在北京创立该诗社,并担任社长。他早期追随诗人黄翔,崇拜超人思想,诗风直白,主张诗歌应介入社会活动。圆明园诗社以圆明园废墟为精神象征,通过露天朗诵、即兴创作等活动推动诗歌多元化表达。

大仙:原名王俊,作家、诗人、著名球评人,圆明园诗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刑天、雪迪、黑大春并称“圆明园四才子”曾供职于《北京青年报》,2019年12月24日因病去世,享年60。其足球评论如《休等英雄迟暮》创造了独步一时的“大仙体”,在世纪末的中国足坛以及中国媒体中打下深深烙印。《先拿自己开涮》《北京的金山上》两部夜店小说,更奠定了大仙“夜店小说”之父的声名。

阿海:北大诗人和“著名国际出版人”

2007我在香港见诗友孟浪时,他还约了另一位诗友阿海,我与他于1985年在北京相见也是孟浪介绍通过黄贝岭认识的。此兄大名桂敏海,宁波人,又高又瘦的身材顶着一棵梳着三七分的硕大头颅,精明而另类。北大外语系毕业,后移民瑞典,再转战香港从事出版事业。2016年和2018年两度成为海外关注的热点人物,中国媒体曾以《一位香港书商为何能引发瑞典领馆和国际出版家协会关注?》,《香港铜锣湾书店老板桂敏海“失踪”事件调查》,《瑞典籍华裔香港书商桂敏海再次被拘留真相》予以报道。

马力:1985年我与黄贝岭和阿海第一次见面的同时也认识了女诗友马力,以一首诗《爱的咒语》令我刮目相看。我曾在1987年的《第三代诗概观》关于女性诗人的专题时对她做过点评:“她的灵魂与世隔绝,她对女人命运的预感,使她流露出一种自虐的喜悦。她的原生孤独她的纯粹寂寞,使她进入良好的生存状态和艺术状态,读她的诗常常使我觉得我的男性清醒也许不适合于诗,真诚地为她的艺术价值与艺术名誉的严重失调(也许中国还有许多这样的优秀诗人还默默无闻)感到莫名的惆怅。”。

后来她嫁给了一位奥地利人并在奥生活多年……1999年澳门回归之前回国定居,在奥驻中国大使馆做文秘。一是因为母亲生病需要照顾;二是也想女儿接受中文教育;三是她的外藉老公喜欢中国文化,当年来大陆留学也是因为此。

当时我们相约在使馆区秀水南街著名的藏餐“玛吉阿咪”见了一面。我笑着问:“还写诗吗?”

“早就不写了。等我妈病好了,女儿上中学了,也许会的”,她笑着回答。

--此次之后,无论是做为诗友和诗人,她都从我的视野中消失了……

李笠:我与李笠第一次相识是1986年我去北大约见“五四文学社”社长张华峰和他的诗人女友(就是此次经张华峰引见我去拜访了谢冕先生并随后联手包临轩写了引起诗坛一片哗然的批评文章《疲惫的追踪》)。当时在北外上学的李笠也在场,高白瘦帅,我不知道是否有欧美血统。不久之后就和阿海一样去了瑞典,摇身一变成了国际化的诗人。

第二次见面己经是二十多年后的上海了,记得那次聚会还有严力兄,郁郁和李占刚等诗友。他一头带卷的长发,目光如炬,人和诗都洋溢着北欧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