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里,慧英变得异常忙碌。
她借走了石午阳成立兄弟会时特制的信物。
利用自己作为大顺军暗桩的人脉和熟悉贫民窟地形的优势,避开满清探子的眼线,频繁出入城内。
满清朝廷这时候对北京的城禁早不是刚入城时那么严了,各路行商也能络绎不绝的进出北京城。
慧英在城里是要布置一个陷阱。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慧英带着一身疲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回到鱼棚。
她对石午阳点点头:“事情差不多了。”
原来,慧英冒险潜入北京城内一处不起眼的棺材铺后院。
这是大顺军健妇营废弃的一个联络点,她故意留下线索,能确保沈寿等满清侦缉队查到这里。
在这个地点,慧英精心布置了现场:
在一处暗格里,她留下了一封模仿沈寿的笔迹写给“大顺朝北地指挥使”的密信!
信中模棱两可地提及“蛰伏待机”、“获取信任”、“伺机传递重要军情”等明语。
更重要的是,她还留下了两件极其要命的“信物”:
一件是当初陈三爷为统一联络身份,给几位核心成员特制的、带有隐秘编号的兄弟会木牌;
另一件,则是一小块代表兄弟会最高级别情报的、用特殊药水浸过、看似普通的蓝色碎布标记。
这两样东西,将成为沈寿“私通逆党”的铁证!
慧英巧妙地利用了满清朝廷在洪承畴遇刺案后产生的敏感和多疑;利用了她对沈寿身份的精准把握。
她留下的破绽,足以让任何负责侦缉的满清大人们“顺藤摸瓜”。
没过两天,风声就传到了城外的贫民窟。
据说,镶白旗佐领沈寿被睿亲王多尔衮亲自下令锁拿下狱!
罪名是“暗通逆匪,图谋不轨”!
虽然沈寿在狱中百般喊冤,声称是遭人构陷,但当搜捕的辫子兵从棺材铺的暗格里起获了那封密信和两件确凿的“信物”时,一切辩解都苍白无力。
尤其那块蓝色碎布标记,在清廷严刑拷打几个被俘的兄弟会成员后,确认了其代表的特殊情报层级,更是坐实了沈寿“资深卧底”的身份!
几天后,菜市口添了一颗血淋淋的人头。
昔日精通侦缉的锦衣卫百户,后来升为鞑子镶白旗佐领的沈寿,最终死在了自己最擅长的“证据”之下。
消息传来,鱼棚里的赵竹生和王老六狠狠啐了一口:“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