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圣旨已下,容不得他拒绝。三日后,赵佶身着龙袍,在崇政殿举行了登基大典。当百官跪拜、山呼“万岁”时,他望着阶下密密麻麻的人头,心中竟没有丝毫喜悦,只觉得那龙袍重得压人,连呼吸都有些不畅。
登基之初,赵佶倒也想做个好皇帝。他下旨赦免了部分元佑旧党官员,又减免了地方的赋税,还时常召大臣入宫议事。可没过多久,他便觉得政务枯燥乏味,那些奏折上满是“灾情”“赋税”“边防”等字眼,远不如他画纸上的山水、案头的奇石有趣。
渐渐地,他开始疏于朝政,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宫中。他命人在御花园里修建了一座“撷芳园”,专门用来存放他搜集来的奇花异石;又在宫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召集天下有名的画师入宫,每日与他们探讨画技;甚至还亲自上阵,写了一手瘦金体,笔画瘦硬挺拔,如刀刻一般,一时间引得满朝官员争相模仿。
就在赵佶沉浸在自己的“雅趣”中时,一群奸佞之徒却悄悄盯上了权力的中心,为首的便是蔡京、童贯二人。
赵佶登基的第二年,改元崇宁。这一年,他觉得宫中的陈设太过陈旧,便下旨修建景灵西宫,还想搜集更多的奇花异石、书画珍玩来装点宫殿。
可去哪里搜集这些东西呢?赵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童贯。童贯是宫中的宦官,早年曾跟随李宪出征西夏,颇有几分办事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极会揣摩赵佶的心思,每次赵佶想要什么,他总能提前备好,从不落空。
于是,赵佶任命童贯为供奉官,让他南下江浙一带,专门负责采办奇珍异宝。临行前,赵佶特意召见童贯,叮嘱道:“你此去务必用心,若能寻到稀世珍品,朕必有重赏。”
童贯躬身领旨,心中早已盘算好,这不仅是采办珍宝的差事,更是他攀附权贵、扩大势力的好机会。他带着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地离开了汴京,直奔江浙而去。
彼时的蔡京,正被贬在杭州任职。说起蔡京,也是个有才华的人。他书法极好,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画技也颇为精湛。可他性子贪婪,又善钻营,早年因支持新法,被元佑旧党打压,屡屡遭贬。这些年在杭州,他每日郁郁寡欢,总想着能有机会重回汴京,东山再起。
听说童贯奉旨南下采办,蔡京眼前一亮,他知道童贯是徽宗身边的红人,若能搭上童贯这条线,说不定就能重回朝堂。于是,他立刻派人打听童贯的行程,在童贯抵达杭州的当天,便带着厚礼登门拜访。
童贯早就听说过蔡京的才名,又见他如此殷勤,便热情地接待了他。两人一交谈,竟然十分投缘,蔡京知道童贯要讨好徽宗,便主动提出,愿意帮他搜集书画珍品,还能亲自作画题跋;童贯也明白蔡京的心思,便暗示他,若能帮自己办好差事,定会在徽宗面前为他美言。
从那以后,蔡京便成了童贯在杭州的“得力助手”。他每日闭门作画,画的都是徽宗喜欢的山水花鸟,每幅画上都题上优美的诗句,还特意署上自己的名字。他知道徽宗欣赏有才之人,这样既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又能让童贯在呈送时提及自己。
除此之外,蔡京还四处奔走,帮童贯搜集当地的奇珍异宝。他得知太湖边有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形状奇特,如卧虎一般,便亲自带人去搬运,光是运费就花了上千两银子;他还找到一位民间艺人,让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套“八仙过海”的摆件,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童贯见蔡京如此用心,心中大喜。临行前,蔡京又偷偷塞给童贯一箱金银珠宝,低声道:“还望公公在陛下面前多多提携,蔡京感激不尽。”童贯收下珠宝,拍着胸脯保证:“蔡大人放心,此事包在咱家身上。”
回到汴京后,童贯第一时间入宫向徽宗复命。他把蔡京画的书画、搜集的珍宝一一呈上,特意说道:“陛下,这些书画中有不少是杭州通判蔡京所画,此人不仅画技高超,书法更是一绝,臣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如今屈居杭州,实在可惜。”
徽宗拿起蔡京的画,仔细一看,只见画中山水意境悠远,笔法细腻,题诗也颇有文采,不由得点头称赞:“此人确实有才,朕竟不知江浙还有这样的人才。”
童贯见徽宗心动,又趁热打铁,联络了朝中几位与自己交好的大臣,让他们也在徽宗面前举荐蔡京。同时,他还贿赂了宫中的宦官和宫女,让他们时常在徽宗耳边说蔡京的好话。
徽宗欣赏有才之人,再加上众人的举荐,便下旨召蔡京回京,任命他为定州知州。仅仅两个月后,又改任大名府知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蔡京连升数职,最终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就是宰相,一跃成为朝中权势最大的大臣。